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风雨小说网 www.fengyu.in,中医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学习目标

    1.掌握气的生理功能、血的生成。

    2.理解气的基本概念、气的生成和运动、血的循行、血的功能、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功能、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

    3.了解气的分类、血的基本概念、津液的基本概念、血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概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运动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2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等。

    知识拓展

    气的中医学意义探讨

    20世纪50年代末期,现代中医学家秦伯未在《内经知要浅解》中说:“气究竟是指什么?在目前很难加以定义……据我个人看法,前人把气和血对侍,血是物质,气也应该是物质。气所发生的作用,就是所谓能力。”即气的“物质说”。20世纪60年代初期,罗石标认为,气是功能的,提出气的“功能说”。李德新提出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说——二元论。1996年,邓宇等认为,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统一体”。即是“‘物质——能量——信息’三元——多元混合体”统一物。“‘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物质、能量、信息’混合统一体”。中医气的本质:三元——多元论。

    二、气的生成和运动

    (一)气的生成

    1.气的来源 先天之气禀受于父母,主要指形成胚胎时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它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也是后天之气产生的根本;先天之气也包括胎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母体摄取的水谷精气及自然界的清气。后天之气是指小儿出生后所获得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水谷之气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作用,化生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的清气,要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吸入体内,清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并且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代谢活动,因而也是人体之气生成的重要来源。

    2.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肺为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在人体气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自然界清气依赖肺的呼吸功能,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肺主一身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与脾胃运化而成的水谷精气结合生成宗气,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是维持和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因素,对全身之气的运行起着促进作用,一呼一吸之间,气升降出入周流全身,脏腑气机升降有序,气化活动正常,从而保证了气的生生不息。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必将导致一身之气衰少。

    (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纳运相协,升降相因,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而将其转化为水谷精气,人体必须依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但能充养肾中的元气,化生宗气,而且在人体相关内脏的作用下,水谷精气还可以化生为卫气和营气,并生成血液。因此,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势必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

    (3)肾为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肾所藏的先天之精转化为先天之气(即元气),元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激发和推动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包括肺的呼吸、脾的运化等,进而促进人体之气的生成,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肾主纳气,摄纳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具有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所以说肾为全身之气生成的基础,是生气之根。

    综上所述,肾的生理功能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肺和脾胃的生理功能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功能协调配合,以促进气的生成。由此可知,气的生成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外,与肺、脾胃、肾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因此,若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任何环节异常,或彼此协调配合失常,都会影响气的生成,出现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脉虚无力等气虚的病理表现。

    (二)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四种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升降,是气的上下运动;出入,是气的内外运动。人体之气运动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体现在脏腑、经络等组织的功能活动中。如:肺的呼吸与宣降,其生理活动就体现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呼气是出,吸气是入,宣发是升,肃降是降。其他如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谢、气血运行等,均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才能实现。虽然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体现的运动形式有所侧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但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机体的升降出入必须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气的运动正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气的运动必须通畅无阻;2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必须协调平衡。这种状态通常称之为“气机调畅”。若气的运行受阻,升降出入失去平衡,称为“气机失调”,就会发生病理变化。气机失调有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五种表现形式。气的升降出入停止,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气滞,是指气机郁滞,气的运行不畅所致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七情内郁,或因寒冷刺激,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了气的流通运行,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不仅可引起局部的胀满或疼痛、形成血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还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如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等。

    气逆,是指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等因素所致。多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如气逆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发作咳逆,气喘;气逆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呃逆、嗳气;气逆在肝,则肝气逆上,发为头痛而胀,胸胁胀满,易怒等症。若突然遭受惊恐刺激,肝肾之气或水寒之气循冲脉而上逆,则可形成“奔豚气”的病证。

    一般来说,气逆于上多以实证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气虚而肃降无力,或肾气虚而失于摄纳,则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和降失职,亦能导致胃气上逆,此皆因虚而致气上逆之病机。

    气陷,是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气虚发展而来。若素体虚弱,或因久病耗伤,脾气虚损不足,致使清阳不升,中气下陷,则可产生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证。

    气脱,是气的外泄太过而不能内守,如气随血脱、气随液脱等。气闭,是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气闭与气脱,都是以气的出入异常,或为闭塞,或为脱失的严重病理状态,临床多表现为昏厥或亡脱等病证。

    三、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气有激发和推动作用。气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从气对血、津液的作用而言,气能促进血、津液的生成,故有气能生血、气能生津之说;气能推动血和津液运行全身,故有气能行血、气能行津之说。若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则可见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出现血液与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代谢失常等各种病理变化。

    (二)温煦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气对人体有温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气属阳,是机体热量的来源,是体内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气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不断产生热量,以温暖机体;另一方面,卫气控制汗孔的开合,通过调节汗液的排泄以调节体温的相对恒定。2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各自的生理功能。3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由于人体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都具有“喜温而恶寒”(《素问·调经论》)的特性,故气的温煦有助于人体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输布和排泄。气的温煦功能减退,产热过少,则可出现体温偏低,四肢不温,脏腑功能减退,精、血、津液运行迟滞不畅等病理表现。

    (三)防御作用

    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和驱除入侵人体之外邪的功能。人体的防御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气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 皮肤是机体的藩篱,具有屏障作用。肺合皮毛,宣发卫气于肌肤皮毛,以营养和温煦肌肤皮毛,提高其御邪屏障功能,从而发挥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邪气侵入机体,机体正气与之抗争,正盛邪却,邪气被驱,疾病便不易发生。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也指出:“卫气者,为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